进入6月
本溪大部分学生陆续分批返回校园
开学后如何保护孩子的健康
是众多家长关注的话题
如何科学佩戴口罩?
校门排查出现可疑症状人员怎么办?
校内排查(出现)可疑症状人员怎么办?
学校应该怎么报告该校情况?
这些问题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1
Q:
校门应该怎样排查出现可疑症状人员?
A:
学校应在校门口设置临时等候区,等候人员应保持1米距离,区域四周5米范围内为禁行区,并在下风向设置临时隔离区,排查人员应一级防护。
1、发现入校人员有发热(温度≥37.3℃)或其它症状人员,排查人员应立即给可疑症状人员戴上一次性外科口罩,让其到临时隔离区进行体温复测。
2、隔离区内校医一级防护站在上风向,等到可疑症状人员情绪平稳后,用水银体温计复测体温2次,每次间隔5分钟,并询问身体状况、流行病学。
附
关于测温
应以水银温度计测量值为准,2次间隔5分钟。额温枪、电子体温计等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1)、2次体温正常,入校;2次体温异常(温度≥37.3℃),禁止入校,校医通知班主任,让班主任联系家长或监护人及时到场。如果家长或监护人不能及时到场,学校视可疑症状人员病情可派1到2名人员作为陪护,用专车送附近的发热门诊就医诊断,并记录好相关信息。
(2)、2次体温有1次正常,再复测1次,如体温正常,入校;第3次体温异常,禁止入校,其余按(1)流程处置。
(3)、班主任联系上家长或监护人,要告知学生情况让其尽快到校接走学生并及时就医,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就医全程要戴一次性外科口罩;乘车时要开车窗,家长司机坐前排,可疑症状人员坐最后排,并掌握可疑症状人员所乘坐私家车、120车、校车等车辆车牌号。
(4)、可疑症状人员离开后,消毒人员用1000mg/L含氯制剂消毒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用75%酒精浸泡或擦拭消毒污染的体温计,作用30分钟,并做消毒记录。
(5)、班主任、校医应第一时间掌握可疑症状人员就医情况,及时向学校疫情防控负责人和派驻学习防疫人员或联络人报告,并做记录。
(6)、如果可疑症状人员被医院排除新冠肺炎,疾病治愈后,持医院诊断书,履行学校相关手续可以复课;如果可疑症状人员被医院定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学校要配合各级疾控中心等相关专业机构对后续工作进行处置。
2
Q:
校内排查(出现)可疑症状人员怎么办?
A:
1、在校内出现体温≥37.3℃或其它可疑症状人员,上课老师第一时间让学生自行佩戴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让其坐在座位上等待校医接到隔离室,立即电话告知班主任和校医出现的情况。
2、剩余学生或其他人员原地不动立即戴好口罩,关闭教室门,完全打开窗户通风就地隔离;老师安抚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在就地隔离期间错峰使用专用厕所、在教室内就餐,尽力减少活动轨迹和少接触他人,等待进一步指令。其它临近教室的师生要戴好口罩,关闭教室门,开窗通风。
附
进一步指令有三种情况
(1)、如果可疑症状人员在教学时间内,被排除是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该教室所有人解除就地隔离,恢复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2)、如果可疑症状人员在教学时间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该教室所有人继续就地隔离,等待相关部门指令,准备进行集中医学观察隔离。
(3)、如果可疑症状人员在教学时间内没有明确医院诊断结果,需要放学,该班级师生需全程戴好口罩最后离班离校,“点对点”回家,不准到公共场所,尽力减少活动轨迹和少接触他人,身体有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3
Q:
校医接到电话后应该怎样处置?
A:
1、二级防护,先把隔离室开窗通风,同时通知消毒组人员准备消毒。去教室门口接发热学生到隔离室(全程需无肢体接触,间隔1.5米,校医走在前),同时要指定最近的厕所为隔离班级专用厕所,告知就地隔离师生错峰使用,厕所门前要立警示牌。
2、回到隔离室,关闭隔离室门,站在上风向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可疑症状人员体温,询问病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做详细情况登记。
4
Q:
发现可疑症状人员应该如何处置?
A:
体温测量、流行病学调查内容等同上述“校门排查方法”,其余处置按“校门排查出现可疑症状人员处置流程”进行处置。但注意,如果可疑症状人员能独立行走,等到班主任联系的专车到达校门后,让其走专用通道到校门上车;如果可疑症状人员不能独立行走,等到班主任联系的专车到达校门后,校医要陪同该可疑症状人员走到校门让其上车,专车走后,校医按原路返回到隔离室。
附
可疑症状人员离开隔离室后,校医在脱下防护服前、在消毒组配合下对隔离室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校门消毒方法)。消毒结束后,其他消毒人员对校医手和鞋底进行消毒,在隔离门口校医按照规定顺序脱下防护用品装入医用垃圾袋中(处理走医疗废物程序),再次消毒手方可离开。
消毒人员对除隔离室以外污染的公共环境(尤其是隔离教室、所用厕所)、物品用1000mg/L含氯制剂进行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净怕腐蚀的物品;开窗通风30分钟,并做好消毒记录。
5
Q:
校园内如果出现多名可疑症状人员怎么办?
A:
校园内如果一个班级或宿舍在1天内出现1名可疑症状人员按上述流程处置;如果出现2例相似可疑症状人员,除按上述流程处置外,还要对其他相关人员(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任课老师和其他可能接触可疑症状人员的工作人员)进行排查,是否出现相似症状没有及时发现的人员,并持续高度关注此班级或宿舍人员健康状况;出现3例及以上相似可疑症状人员,除按上述流程处置外,还要对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排查,并建议该班级休课或关闭宿舍,排查后的相关无症状人员要第一时间离校,“点对点”回家自我隔离,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按时上报健康状况给学校。学校根据医院诊断情况及时做出复课、复宿决定。
附
(1)、学校、班主任、校医在整个情况处置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家长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安抚学生、家长情绪,不要造成舆情恐慌。
(2)、学校其他人员出现类似情况可以参照此流程进行处置。学校采取停课等各项应急处置措施按照教育部门确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和实施。
6
Q:
学校方面每天如何报告情况?
A:
1、日报告和零报告。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每日9时前将前一日24小时发热等可疑症状学生情况及一个班级或宿舍在1天内出现2例、3例及以上可疑症状人员情况、医院诊断情况报县区疾控机构(高新区地区学校及驻溪高校直报市疾控中心),县区疾控机构每日10时前汇总属地学校情况报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汇总全市情况报市卫健委。如前一日无发热等可以症状学生,也需要零报告。
2、第一时间报告。1个班级或宿舍在1天内出现3例及以上可疑症状人员,要第一时间向县区疾控机构报告(高新区地区学校及驻溪高校直报市疾控中心),县区疾控机构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向市卫健委报告。
3、学校向教育部门报告内容及时限按照教育部门要求执行。
附
疾控机构信息报送联系方式
市疾控中心
18941427867 王医生
本溪县疾控中心
18309803066 李医生
桓仁县疾控中心
13942454519 王医生
平山区疾控中心
15104141896 梁医生
明山区疾控中心
18740120572 房医生
溪湖区疾控中心
13322155092 石医生
南芬区疾控中心
18741488099 刘医生
7
Q:
春季开学物资保障工作有什么?
A:
1、一次性外科口罩根据师生人数维持50到100个。
2、二级防护根据师生人数维持10到20套。
8
Q:
如何科学佩戴口罩?
A:
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重要措施。但是,选择防护级别过高的口罩,不仅会造成不舒适,还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要科学选择和佩戴口罩,既要起到防护作用,也无需过度防护。
医用外科口罩:一级防护发热人、排查人等
N95:二级防护
9
Q:
学校应该怎样使用含氯消毒剂?
A:
含氯消毒剂应用最广泛
预防性消毒:250-500mg/升
疫源地消毒:1000-2000mg/升;
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对应使用浓度):
预防性消毒:
1片含氯消毒片(500mg/片)+(1-1.5)升水
或 125毫升84消毒液(大于4%)+(10-15)升水
终末消毒:
( 2-4)片含氯消毒片+1升水
或( 250-500)毫升84消毒液+10升水
10
Q:
消毒程序与作用时间呢?
A:
1.消毒环境物体表面前要开窗通风,消毒中要通风,消毒后要通风,总计30分中。
先消毒清洁的环境,后消毒相对污染的环境。例如先消毒会议室,再消毒走廊,最后消毒厕所;
2.每类环境按照从外向内先消毒地面,再消毒环境中其他物品,最后再从内向外消毒地面一次。
3.消毒剂作用时间
消毒剂作用30-60分钟后,以清水拖(擦)各消毒表面,以避免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破坏作用。
11
相关知识注解
可疑症状:这里包括发热、干咳、咽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
一级防护: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一次性手套、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
流行病学史:这里指的是15天内,可疑症状人员和与该人共同生活人员是否到过高风险地区,是否接触过高风险地区人员或病人。
专车:2点建议:
(1)流行病学史评估为低风险、病情较轻,建议首选私家车,其次为校车。
(2)流行病学史评估为中、高风险或病情较重,建议使用120救护车。
相关信息:这里指与可疑症状人员处置有关的信息,如可疑症状人员基本信息、体温测量情况、转运方式、转运车牌号、陪护人姓名手机号码等。
二级防护用品包括:这里指穿工作服、工作鞋、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一次性鞋套,戴防护口罩(N95级别)、一次性医用帽子、防护眼镜或面屏,戴两层乳胶手套。
如果没有防护服,在保持1米以上距离情况下,可以用隔离服代替防护服,但防护口罩必须是N95级别。
来源:本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原标题:《开学后有学生发烧怎么办?别慌,这里有详细流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