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段故:打斧頭還是打釜頭?

俗語有段故:打斧頭還是打釜頭?

放大圖片

甲: 「怎麼我們工廠的伙食越來越差?難道是廚房那一位私扣(打釜頭)了?」

乙: 「你不要冤枉好人,近幾個月百物騰貴,我家買菜錢都多了一兩成,老闆不加飯菜錢,廚房還維持三菜一湯,不容易了!」

中產家庭的傭人負責燒飯買菜,舊式商舖的伙頭(廚師)採購伙食。如果傭人或伙頭採購時在價錢上做手腳,例如買了十兩材料,向主人報數一斤,香港俗語稱之為「打斧頭」。

「斧」,廣東人叫「斧頭」,菜價與斧頭風馬牛不相及,此語何來?

雖然沒有明證,但斧頭應該是「斛斗」之誤。斛,根據主要的廣州話字典讀音均為 fuk(另有一音讀huk),與「服」同音;普通話讀音則為 hu,與「胡」同音。

「斛」是古代一種量器,也是容量單位,用以計量穀物米糧。

《莊子.胠篋》:「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說明早在先秦時期,斗與斛都已經是標準的量器和容量單位。

古代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一斛,兩斛為一石。斛斗(也作斛)經常並用,二者皆為計算糧食的量器,因此也作為糧食的代稱。《舊唐書.食貨志下》:「 唯貯斛斗匹段絲麻等。」

目前文物發現,最早的「斛」出於東漢,是一個圓柱形的青銅容器。此外,古代另一種與「斛」相似的量器「鬴」,也是用以量米粟穀物的。《周禮.考工記.桌氏》:「 量之以為鬴。深尺,內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根據漢代鄭玄的註解:「 四升曰豆,四豆曰區,四區曰鬴,鬴六斗四升也。」所以「鬴」也是度量單位,與「斛」稍有不同。

早在春秋時代,「鬴」與「釜」已互通用。《論語.雍也》:「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即是給他一釜粟。

漢代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 調權衡,平斗斛。」可見無論用斛、鬴(釜)或斗,都是把穀物傾進量器 ,滿而穀米與量器邊平整,即為一斛、一釜或一斗。

如果量米的人不老實,米沒有裝滿就算一斛或一斗,當中自然是有人可以從中竊取米糧。這種行為是否稱為「打斛斗」無記載可尋。但「斛斗」與粵語「斧頭」發音相近,從意思上,廣東話之「打斧頭」極有可能是「打斛斗」音誤而來,又或者應該是「打釜頭」。

■資料提供: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隔星期三見報

相关推荐

端午輕鬆自製香囊!中醫:有助醒竅、抗菌殺蟲,好處多!
365体育投注软件下载

端午輕鬆自製香囊!中醫:有助醒竅、抗菌殺蟲,好處多!

📅 07-31 👁️ 958
诗词大会世界杯版:雄鸡一声天下白 满江红赠巴西
365bet限制投注

诗词大会世界杯版:雄鸡一声天下白 满江红赠巴西

📅 07-24 👁️ 2300
世界杯丹麦图片
足球365网站网址

世界杯丹麦图片

📅 08-28 👁️ 6728